雙向奔赴共謀合作 譜寫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5-07-07 23:43 來源:蘭州大學新聞網
茫茫草原,駿馬奔騰。橫跨“三北”地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核心區、全球最大的稀土資源基地和能源戰略樞紐……在960萬平方公里的華夏大地上,內蒙古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儲備以及重要的生態地位,成為國家戰略布局中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與科技創新的關鍵區域。
這片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雙重使命交織。2023年5月,蘭州大學與內蒙古自治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全區及盟市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圍繞稀土產業升級、礦區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在祖國北疆書寫著校地合作的時代答卷。
稀土,被譽為“萬能之土”“工業黃金”“新材料之母”,在現代工業和國防科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雖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在稀土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產品附加值較低等問題。
“早在2019年12月,包鋼(集團)公司與蘭州大學就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深化到實驗室、工廠、車間等。2022年,我們又與其下屬的北方稀土公司簽訂了全面合作的框架合作協議。”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唐瑜教授介紹道,近年來,團隊在豐厚的基礎研究成果基礎上,與內蒙古相關企業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22年,蘭州大學與北方稀土集團共建的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重組建設,匯聚多領域科研人才,針對稀土資源高效利用、綠色分離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目前,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深化產學研合作,實驗室已在稀土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為內蒙古稀土產業技術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前期稀土配合物智能發光材料研究的基礎上,唐瑜還與同為包鋼(集團)公司下屬的包頭稀土研究院合作,開展了系列稀土高等級熒光防偽油墨的中試研究,可以實現在不同濃度激發波長和密鑰驅動下的熒光變色行為。“我們這個標簽防偽等級高,不僅能在光刺激下發光,在不同光作用時,還會呈現不同顏色的熒光。而且遇到外界刺激,熒光也會改變。這種特性使得標簽極難被破解和仿制。”這就使標簽具備了高端防偽的特性。目前,團隊正在探索其在高端消費品、鈔票與證件防護等場景的應用。
此外,團隊還與中國稀土公司合作開展“稀土冶煉高鹽廢水處理”項目。研究團隊創新性地將稀土配位化學基礎理論與太陽能技術相結合,成功應用于廢水處理工藝,顯著降低企業廢水處理成本,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該項目的實施不僅破解了企業發展困境,更為行業環保治理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我們應積極響應‘四個面向’的號召,結合國內資源優勢,踐行化學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實實在在地解決稀土企業發展的困境,助力我國從稀土大國邁向稀土強國。”深耕稀土領域三十年、始終致力于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的唐瑜自豪地說。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礦產資源需求持續增長,在以往,礦區開發因破壞水土植被、污染環境資源等問題,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是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作為礦產資源富集區,生態修復與可持續開發成為內蒙古面臨的緊迫課題。對此,2010年8月13日,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國土資源部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隨文附帶了《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國家明確提出了加強綠色礦山建設與生態修復技術攻關的科研要求。
在黃沙漫卷的阿拉善高原上,一場關于“綠色礦山”的合作由此啟動。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胡沛青教授指出:“綠色礦山不僅是政策要求,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從開采到治理,必須以‘降耗減污’為標尺。”
在這一理念推動下,蘭州大學與內蒙古阿拉善盟自然資源局通過技術賦能資源開發,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基于校地間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礎,雙方于2024年簽訂更加具體的合作協議,胡沛青團隊依托地質勘探與生態修復技術優勢,為當地礦山提供系統性礦山開發解決方案;阿拉善盟則開放礦山資源,搭建起學生實踐與科研落地的“實戰平臺”。
為響應綠色礦山建設需求,蘭州大學還計劃開設技術培訓班,重點提升當地人員在廢水處理、煤礦石資源化利用等環節的環保意識與實操能力。面對阿拉善高寒脆弱的生態條件——風沙肆虐、植被恢復難,雙方正探索全流程污染防控技術“綠色礦山就是從開采、生產到產出,各個環節的技術開發運用以降耗減污為目標。”落實“開發與治理同步”原則。
與此同時,在內蒙古烏海市,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胡小文團隊正攻關煤矸石渣山生態修復難題。回憶起項目初期的困境,胡小文坦言:“第一年種草時,風一吹草苗連根翻起,大家臉上火辣辣的。”面對寸草不生的煤矸石渣山,團隊創新采用“生態帶填土固沙+多孔材料保水”技術,將育種草與本土植物混播,形成了礦山生態修復的“烏海模式”。
盡管項目初期面臨草種生長緩慢、土壤貧瘠、風大等挑戰,團隊通過優化物種搭配及工程措施,最終實現植被覆蓋度與生態效益雙提升。
時間回到七年前,早在2018年,蘭州大學與烏海市已經開展多項交流合作。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烏海市與蘭州大學開啟校地合作元年,深化多領域協作:簽戰略協議,建 “優秀生源基地”“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及駐蘭州人才工作站;烏海一中與蘭大附中結為友好學校,蘭大專家開展相關講座超 10場;蘭大二院與烏海的醫療技術合作,完成進修、遠程診療及百余人次義診;落地廢水處理等項目,啟動臭氧課題并成立技術轉移中心……這些合作,是校地合作的生動寫照,亦是對時代問題的鏗鏘回答。
胡沛青介紹,校地合作不僅為阿拉善礦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也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實戰”平臺,學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可以深入礦山一線參與生產實踐,研究生可以結合礦區生態修復、綠色開采等課題開展研究,加速成果轉化,“是一場雙向共贏”。
國家“雙碳”戰略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推動草種業自主創新,解決荒漠化治理、退化草原修復等難題。內蒙古草原面積占全國22%,是北方重要生態防線和畜牧業基地,但長期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沙化加劇等挑戰,本土草種資源短缺問題尤為突出。多年來,蘭州大學與內蒙古自治區在草業科學領域開展深入合作,聚焦干旱區草地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管理,通過校地合作助力國家生態戰略實施和區域綠色發展。
“野外站就像荒漠里的胡楊,扎下根才能守住生態屏障。”談及阿拉善荒漠-綠洲草地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建設,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牛得草教授目光灼灼。阿拉善盟地處亞洲荒漠東翼,是我國八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該區孕育豐富、獨特的灌叢草地資源,是白絨山羊和駱駝的天然牧場。
自20世紀80年代起,蘭州大學科研團隊在任繼周、南志標兩位院士帶領下,聯合阿拉善當地部門,開展荒漠植物資源保護、退化草地生態修復及可持續利用研究。團隊于1998年在阿拉善左旗建立荒漠草地試驗站,該站于2021年升級為校級野外觀測站,2024年獲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級科學觀測研究站,持續推動干旱區生態安全研究至今。
四十多年來,蘭州大學與當地林草部門聯合先后在該區建了多個綜合試驗場及上百個觀測樣地,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并于2023年加入了我國草地生物多樣性聯網監測平臺。截至目前,蘭州大學草業團隊依托于該野外站,在該區完成了多項國家、省級科研項目,出版研究專著2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其科研成果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其研究成果為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從借住牧戶的臨時工作站,到擁有土地證和標準化實驗室的省部級觀測站,這座荒漠中的科研站見證了蘭州大學草業科學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深耕與突破。如今牛得草和李旭東等老師作為第三代蘭大草業人,堅守在阿拉善高原開展科學工作,是任院士和南院士科研工作的延續,更是其科學家精神的傳承。
依托戰略協議保障長效合作,阿拉善實驗站作為“科研橋頭堡”,雙方搭建起了一個有形有實的跨學科研究平臺。“校地合作是科研落地的契約保障,形成了‘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創新模式。”牛得草強調。
蘭州大學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撐,地方政府則在政策協調、資源保障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這種務實有效的合作機制為內蒙古干旱區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提供了“蘭大方案”。隨著“雙碳”目標與“三北”工程的深入推進,校地合作將持續探索解決生態問題,助力國家建設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資源大省,內蒙古建設有多條戰略地位重要的運輸鐵路。國能新朔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的新朔鐵路(運煤專線),因途經砒砂巖地區面臨特殊地質挑戰——砒砂巖土質疏松、導電性能低,導致接地電阻過大,在防雷放電方面風險較高,嚴重威脅能源運輸安全。
“砒砂巖孔隙大、導電性能差,雷擊時鐵路設備會直接被擊穿,砒砂巖地區鐵路供電設施接地性能改良迫在眉睫。”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王沖副教授指出。其團隊憑借前期地質工程領域的技術積淀和經驗總結,通過“揭榜掛帥”與國能新朔鐵路有限責任公司供電分公司展開深度合作,聚焦新朔鐵路安全運營難題,以技術創新破解特殊地質環境下的工程頑疾。
實地考察后,團隊提出“接地結構優化+土體改良”雙管齊下的方案。“核心目標是讓方案既符合施工條件,又能就地取材不耗費過多人力物力財力。”王沖介紹。目前項目已完成工程地質勘察與方案設計兩階段任務,并申請1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項目分五個階段,目前第一階段工程地質勘察、第二階段方案設設計已完成,已驗收。
談及未來,王沖充滿信心:“內蒙古高原的特殊地質問題,可以匯總交給我們團隊攻關!”正如他所言:“遇到困難就解決困難,這是對所學所研的落地實踐。”通過整合蘭州大學科研優勢與地方實際需求,雙方將繼續為西部能源輸送通道的安全運營建設提供長期技術支持,通過校地協作共同推進內蒙古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這場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之路上,頂層設計搭建起平等交流的橋梁,“產學研”一體化將科研成果落地,地方積極提出各領域的發展需求,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充分積極合作,構建起校地協同發展的有效模式,真正將論文科研成果寫在了大地上。
在未來,雙方將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讓科技的風刮過草原荒漠,讓校地合作的腳步在內蒙古大地上走得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