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舉全區之力“突圍”——探尋科技創新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密碼①
發布時間:2025-06-23 23:33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內蒙古大地,創新潮涌——
“白科技”擎旗領航乳業新質生產力,“工業維生素”稀土“精密蛻變”,氫能儲能領域催生“綠色革命”……科技“突圍”工程啟動以來,內蒙古錨定優勢特色領域集中攻堅,創新星火燎原成勢。
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與“最大增量”,在這里,每個“突圍”點位,都在尋找最優解。
從“資源高地”到“創新高原”,內蒙古舉全區之力奮力“突圍”,一場驅動產業動能煥新的“革命”正在進行。
技術突圍,激活產業新動能
走進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不論是創新實驗室還是生產車間,到處都是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
依托于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科技攻關團隊還在不斷突破。(資料圖)
牛奶經過超濾、透析、凝膠層析等程序,依次進行提取、分離和純化……在乳深加工科技創新工作室,科研人員正一絲不茍地進行“奶黃金”乳鐵蛋白的分離制備工作。
中心高級專家王彩云帶領團隊研發的乳鐵蛋白定向提取保護技術和無菌回填技術,成功將常溫純牛奶的乳鐵蛋白保留率提升至90%以上,屬全球首創。這項“突圍”成果,在2024年世界乳業峰會上榮膺“新產品開發創新獎”,不僅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乳業的實力,還一舉打破壟斷,實現我國乳業首次在關鍵原料和技術標準上的自主掌控。
在中心一項項硬核乳業“白科技”支撐下,易消化低致敏嬰兒精準水解蛋白、乳糖不耐受人群專享的全酶法零乳糖奶粉、與母乳相似度達90%的替代脂等成果實現“領跑”,乳清酒、中西融合“乳蛋白+大豆蛋白”食品、乳蛋白強化米等產業新藍海正徐徐打開。
“我們致力于底層創新和引領性創新,研發關鍵技術降低成本、發展精深加工提振消費??萍肌粐腒PI(關鍵績效指標),在于拉動行業發展。”中心總經理何劍表示。
處于轉動能、調結構的關鍵時期,內蒙古迫切需要靠科技創新引領驅動、賦能助力。科技“突圍”,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催生全新產業生態的號角。
6月15日,在鄂爾多斯愛德曼氫能裝備制造基地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調試一組銀白色電解槽裝置。高壓測試平臺實時顯示電流數據,中試生產線上的復合膜正按既定規格卷繞成型。
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風光資源裝機規模全國領先,發展綠氫產業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然而,電解水制氫核心裝備長期依賴進口,適應新能源靈活性不足,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成為制約本地氫能產業鏈自主化瓶頸。“我們的目標,是讓氫能裝備真正實現本土化,為大規模消納新能源提供有力支撐?!笨萍肌巴粐睔淠茳c位相關項目負責人說。
堿性電解槽的工作原理看似簡單——通過電能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但要使其高效、穩定、低成本運行,卻涉及材料、工藝、系統集成等多方面技術挑戰。
項目團隊經過反復實驗,開發出新型電極材料,實現了在高電流密度下穩定性突破500小時、制氫能耗降至4.3度/標方的突破,相關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技術成果成功落地:在烏蘭察布,自治區氫儲能技術應用標桿案例“電化學儲能+氫儲能”示范項目正在緊張推進;在鄂爾多斯一處露天煤礦,一輛輛“零碳排放”的氫能重卡正在忙碌作業。這些“大家伙”看似與傳統卡車無異,卻蘊含著革命性的變化——它們排放的,只有水蒸氣。
突圍強勁、產業煥新。通過向新、向智、向未來的探索,內蒙古點燃了產業變革的技術火種,科技“突圍”起步成勢。科技“突圍”工程啟動一年來,首批36項重大攻關任務,現在已取得53項階段性成果,產出一批能夠填補空白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產線,有力助推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戰略突圍,培優創新生態圈
近年來,內蒙古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然而,資源依賴、創新動能不足、產業配套薄弱,這些歷史條件的限制,如同重重關隘,橫亙在發展道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6月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現在,我們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來攻克科技難關。”《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將“增強創新發展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強調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
科技“突圍”工程的生動實踐,源于內蒙古在國家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全局中的自我審視和深遠考量。
新征程上,肩負“五大任務”使命的內蒙古,如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發展能級?
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上,科技“突圍”備受矚目。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指出:“內蒙古不能總在別人后面跟跑、陪跑,要跳出老套路,敢于打破常規,舍得下血本,引進全國乃至世界頂級專家或創新團隊幫助我們搞研發,在一兩個點上取得突破,做到‘起跑就領先’?!?/p>
2024年,內蒙古在全國率先推動組建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擔任主任的黨委科技委員會,建立黨委科技委統籌推進、科技辦協調落實、多方聯動的科技“突圍”組織攻堅機制。制定《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工作方案》,形成“找點位、找團隊、找模式”工作模式,強化頂層設計,以有解思維、改革舉措,高效配置各類創新要素。
這是一場深刻變革。
聚焦破解創新堵點卡點,“科技興蒙”“1+7”科技政策體系架構起科技創新事業快速發展的四梁八柱;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采取“揭榜掛帥+龍頭企業轉化”“定向委托+重大科創平臺攻關”等多種科研組織方式,引入11位院士領銜的19個專家團隊、42家區內外高校院所、72家區內外企業參與攻堅。2024年,自治區本級預算安排科技支出34億元,同比增長20%,有效推動科技“突圍”工程破題開局。
因地制宜找準發力方向,內蒙古奮力往前趕、向上攀。
變“單打獨斗”為“聯合作戰”,“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點位相關項目攻關過程中,構建起“雙軌團隊”:由內蒙古大青山實驗室聯合區內骨干企業組成技術落地與工程化團隊,負責場景應用、數據驗證及示范推廣;浙江大學聯合上海美克生、浙江宇鈉等前沿企業主導基礎理論突破、核心算法研發及關鍵技術攻關。
“雙方協同攻關、知識產權共創,形成‘研發—驗證—迭代’成果轉化閉環,這種‘雙軌制’合作讓成果轉化周期縮短了一半?!闭憬髮W工程師學院黨委書記薄拯介紹,項目還采取人才互通共聘機制,打通區域壁壘,帶動人才快速成長。
新模式相繼結出碩果。在鄂爾多斯,“風光儲制氫—氨醇一體化合成裝置示范建設”技術成果已服務多家新能源企業。項目采用“科學家+企業家”聯合攻關模式,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
在科技“突圍”工程強力牽引下,全區上下一盤棋,各地域瞄準有資源、有優勢的領域集中發力、分層作戰、協同聯動。呼和浩特通過“揭榜掛帥”引進陳潤生、馮起等院士團隊,牽頭實施“動物mRNA疫苗遞送系統”等重大科技任務;鄂爾多斯深入實施“企業家科學家握手行動”,向“3年內突破關鍵技術30項以上”目標進發……全區科技創新氛圍空前高漲。
縱深突圍,打造發展強引擎
在回轉爐成品倉前,一粒粒稀土改性陶粒通過自動化流水線完成分裝?!拔覀兊哪透邷夭牧夏艿挚?600℃的極端環境,壽命比傳統產品長2至3倍?!卑^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指著實驗室電腦屏幕上的性能對比圖說。
承擔“突圍”項目以來,企業已成功研制出“稀土紅外輻射節能涂層材料”等4種填補行業空白產品,并建成2條年產1.5萬噸示范線,預計新增年產值超3億元。
從研發端到產業端,科研成果不斷“開枝散葉”,在市場中“落地生金”。依托產業鏈條中“技術攻關+市場驗證”的雙輪驅動模式,企業新產品貢獻率超過70%,近3年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40%,這家成立于2022年的初創企業快速成長為稀土耐火材料領域的行業新銳。
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回轉爐成品倉。
據統計,在科技“突圍”工程中70%項目由企業牽頭承擔,越來越多和安德稀耐一樣的企業,正成為科技“突圍”的實施主體、投入主體和受益主體。2024年,全區創新型、科技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長80.8%、33%、60.3%,全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96家,總量達到2002家。
一年來,內蒙古科技系統凝心聚力、大膽突圍,努力讓36顆“突圍火種”燃燒成火苗,照亮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2024年,內蒙古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排名提升4位,科技投入、產出、產業創新指標增速均進入全國前10,規上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增長率居全國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創歷史新高,達到228.1億元。全區登記技術合同2412項,成交額首次突破80億元大關。
2025年,圍繞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群,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技術等領域,一批新的科技“突圍”工程正在接續啟動。
科技“突圍”只有進行時, 沒有完成時。
內蒙古廣大科技工作者深知,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萍紕撔虏荒芤货矶停枰L期積累和持續投入。要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丟掉幻想,正視現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
而內蒙古的科技“突圍”之路也給人深刻啟示:只要全區上下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攻堅克難,鉚足勁趕超、大踏步前行,用“新”攀登、向上突圍,迎接我們的將是無限風光、無數驚喜。